微信关注公众号“我是路之”,免费领私藏电子书

这次聊深刻一些

思想是无法被感知到的,因此人类无法直接沟通思想。

文字是一种可以被感知到的物质。

因此通过文字来表示思想,思想就可以被感知到。

思想就可以沟通了。

除了文字外,还可以使用声音、味道、触觉等来传达思想。

其实,就是利用人的感知系统,能够被感知到的东西来表示思想。

而可以被感知到的东西,都是外界的,都是物质的。

如果人类大脑可以直接连在一起,就不需要借助文字等外界物质来表达思想了。

毕竟,把思想转换为其它物质,然后再把其它物质转换为思想,这两个过程中,思想都会被损耗掉一部分。

我们写一篇文章,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可是写出来后,才发现文章没有完全把自己本来想传达出来的想法表达出来。我们会说自己文采不够、表达能力不行。

当一篇文章被阅读时,阅读者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文章内容。就像每个人读唐诗一样,有的人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诗里表达的情感,而有的人却感受不到。这时候这一部分人可能会说,我的文字理解能力不够。

在上面这个思想通过文章传达的过程中,表达思想的过程,就是思想被转化为文字的过程,因为个人文学能力等不同原因,导致思想不能够被百分之百传达。理解思想的过程,就是文字转化为思想的过程,因为个人文学能力等原因,导致文字不能够被百分之百理解。

这就是沟通过程里的损耗。

延伸一点。

所谓领域依赖,也是因为我们被表层的包装迷惑了。

比如,说英语的人用“dog”这个词,与说汉语的人用“狗”这个词,表达的思想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东西。说英的人用“happy”这个词,与说汉语的人用“高兴”这个词,表达的思想也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东西。

可是不懂英语的人,与不懂汉语的人,都无法理解对方说出的那个东西。

比如,在APP的界面上的反馈,点击按钮,按钮要有被按下的效果。而在人类对话中,你说一句话,对方要应答一下。在这个行业中,两类情景里,虽然感觉上是不同情况,可是本质都一样。即一个完整的沟通是一来一回的双向过程。

人类是生活在不同的情境中的,在情境中才更容易理解与感受。

我们经常会“举个例子”,目的就是创造情境来讲道理。

就像原子分子构成万事万物一样,在底层一切都一样,万物归一。

而在表层,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从底层到表层,是一个不断组织的过程。组织是一个平衡与协调的过程。

同样都是毛线,通过编制,可以把它变为帽子、手套、裤子。虽然本质都是毛线,本质上都用来保暖。可是因为头、手、腿的形状不一样,为了适应它们,只能对毛线进行编织,让毛线变为另外的一个个看起来不一样的东西。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