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公众号“我是路之”,免费领私藏电子书

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今年的春节假期又看了一遍这本书。第一次看是在2017年的春节,那次基本算看完,但看地很吃力,有好多地方没理解。对我好像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也许产生的影响我没有感受的到吧。有好多事情都应该是这样,事情发生后,我们没有什么感觉,然后这些影响会在以后的时间里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因为当时只是在我们的潜意识层面产生了影响,而潜意识是感觉不到的。也许以后我们也感觉不到,即使影响了我们的行为。被影响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我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我们很难会把这件事与之前那件事联系起来,也许那件事早已经忘记。

今年我再次看的时候,比第一次容易多了。有好几次都能够完全沉浸其中,一晃三四个小时过去了。这应该也是第一次阅读对现在的影响吧。

这本书讲述的是作者骑摩托车带着儿子从美国东部明尼苏达州出发横跨达科他州、蒙大拿州、爱达荷州、俄勒冈州到达西海岸的旅途故事。

这本书有两条叙事的线条,一条讲述作者一路看见的风景、聊天的内容、发生的事情。另外一条是作者对斐德洛的经历描写。两条线穿插叙述,彼此间有呼应。

这本书可以算作游记小说,但是又涉及到非常多的哲学内容,所以又可以称作哲学小说。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词是“良质”,整本书的核心也是围绕这个词来讨论。到底什么是“良质”,按照作者的话是,它是无法被定义的,就像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谈”一样。按照作者最后的结论,“良质”是一切的源头,是古典与浪漫、理性科学与感性艺术的上一层级。

因为是一本游记小说,所以涉及到大量的景物描写。这些景物的描写看上去很质朴,但是却不一样,因为有“良质”。以至于我在谷歌地图上使用街景功能查看了沿途的大量景观。我也因此爱上了美国西部风景。计划有时间去走一走那条路线。摘录一段描述旅途风景的文字:“我们尚未进入达科他州,但是辽阔的田野告诉我们近了。有些田野里种着亚麻,蓝色的花朵随风摇曳,远远望过去像是起伏的波浪。山丘的广袤也是少见的,视线所及除了大地就是高远的苍天。远处的农舍小到几乎消失在视线之外,一路行来,越来越觉得天地开阔起来。”

书名“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第一印象会让人误会,以为是关于怎么修理摩托车的应用技术类书籍。再仔细看看又会给人很奇怪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里面有个“禅”字,而“禅”与“摩托车维修”又是完全不相干的事物,可以说是两极的事物,这两类完全不相关的事物突然被组合在一起,就会违背人的认知习惯。所以看到书名会产生一种很奇怪的感受。其实这种感受的产生也印证了本书内讨论到的一个观点,理性科学与感性的艺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就被分开,导致两千多年来它们一直被分离,而产生的不好影响。其实这两种东西应该被合并起来,它们就是“良质”。

为什么好多人不能把工作做好?比如维修摩托车,因为他们是感性的,他们只看到表面的东西,油污、肮脏。而没有看到理性的一面,一个个组件,以及每个组件之间的关系,功能之间的逻辑。只有把古典与浪漫融合、感性与理性融合,把主观与客观融合,把自己与摩托车融合才可以把维修摩托车这件事做好。

关于摩托车,作者有一段是这样说的“我想你可以称之为个性,每一部摩托车都有它自己的个性,也可称之为你对这一部车子所有直觉的总和。这种个性常会改变,多会变得更糟,但常常也会变得出人意料地好,培养这种车子的个性正是维修保养的真正目的。新的车子就好像美丽的陌生人,按照他们所受的待遇,要不就很快会退化成别扭的人或是跛子,要不就变成健康、脾气好、长久的朋友,而我这部车虽然遭受过那些所谓师傅的毒手,但是似乎已经完全修复了,而且愈来愈不需要修理。”

关于上面这段话的理解,对于一部摩托车我们一般会认为它是无生命的,更不可能产生个性。但是作者却认为它会慢慢产生个性的。个性的产生是因主人与它之间的关系。我想摩托车的个性不只是我们主观的感受,也是客观的存在,因为别人也会对这辆摩托车产生与你类似的印象。然而我这样把摩托车的个性分为主观与客观的也是不对的。因为在它们之后是“良质”,而“良质”不是能够被这样分开的。其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见类似的现象。比如你的有些衣服虽然买了好几年了,可是你却舍不得丢弃。每次你穿在身上总是感觉很舒坦、轻松。给你的这种感受就是衣服的个性,而这种个性不只是你的主观感受也不是客观存在,是“良质”。

我想到了有个词语“物我两忘”,形容工作的时候,因为投入进入了一种有效率的状态。还有一个词语“心流”,也叫进入状态。好多人也体会过这种工作状态,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率的状态。我想这些词语背后的东西就是这本书讨论的东西“良质”。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