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关注公众号“我是路之”,免费领私藏电子书

泛滥的同情心

【路之由自01】每日分享,这是第134篇原创

经常看到这样的电视节目,一个山村里来小男孩站在舞台中央,一旁的主持人给大家介绍到:这个娃娃家住大山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家里只有他与七十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

然后开始描述这小男孩的悲苦生活,每顿饭都是清水煮面条最多再加点咸菜,一年到头很少有几件新衣服,一个书包都背了好几年了,磨出了好几个洞,住房子还是茅草土房子,一到雨天就漏雨。

最后再说虽然年龄这么小,可是已经承担了家庭的担子,做饭、养牛、照顾奶奶。

通过主持的渲染,大家都对小男孩投来同情怜悯的目光,有的还留下了眼泪。直到最后,小男孩在大家同情的目光下也开始感觉到了自己的悲苦,与大家一起留下了眼泪。

小男孩的眼泪好像比大家的还多,也许此时小男孩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是那么可怜。

每当看到这些节目,我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感受。到底是小男孩生活真的悲苦?还是大家认为小男孩的生活悲苦?

生活中,我们认识了解新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以前的经验运用到新事物上,借助我们已知的知识来判断新事物。

对于小男孩生活的判断也遵循这个规律。

看节目的这些人,其实很少有人经历过小男孩所处的那种大山里的生活。因为没有亲身经历,所以大家只有去想象。想象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的感受。

想到自己的孩子穿着破烂的衣服,每天吃着白水面条,一年中见不到父母几次。如果是那样,他们的孩子是多么可怜啊,于是他们流泪了,为了自己的孩子过着那样的生活而流泪。

大家对比自己现在的生活环境,把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放在那样的环境中,来进行感受。这一切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产生的主观感受。

然而这并不是在那个生活环境中,那些孩子的感受。这是这些观看者想象的感受,只有那些孩子的感受才是真实的感受,这些孩子的感受才是判断他们生活是痛苦还是幸福的标准。

所以,生活在大山里,一年吃不了几次肉,穿不了几件新衣服,见不了几次父母的孩子们,他们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比较幸运的是,我也是生活在农村,与那些大山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差不了多少,所以对于他们的生活状态中的个人感受,我认为自己可以相对更准确地感受到。

小时候虽然我们没有什么新衣服穿,但是我们可以穿着脏衣服在地上滚爬玩耍、可以在玉米地里爬行、在桑树林里穿行,我们不怕衣服脏。没有很多的零食,但是我们可以爬上树采桑葚,到田野里摘香瓜,下河捉鱼,这一切都是我们的美味。虽然经常见不到父母有时候会想念,但是也少了城里孩子每天被父母逼着写作业的烦恼。

对于大山里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童年时光并不比城里的孩子们的童年时光缺少快乐与幸福。

怜悯同情他人可以让大家更有动力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但是怜悯同情他人也是大多数人的爱好,因为在怜悯同情他人的同时,潜意识里就会对比出自己的优越,会让自己幸福感更高一些。


题图:来自影片《喜剧之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